歌声书院 > 历史军事 > 民国江湖二十年 > 总结·彩蛋·得失·预告·龙套

总结·彩蛋·得失·预告·龙套(3 / 4)

反目了。

【老五临死想说话】

这里明确承认,沈国良临死前后悔了,想说出赵灵春的身世,但小道刀太快。

所以说,下手太快,未必一定是好事。

另外,老四金孝义临死以前,确实看见是老五开的黑枪。

【烟花庆典】

终章时,胡小妍众人看烟花。

烟花虽美,但她却嗅到了硝烟的味道。

算是再次强调小妍的大局观吧。

…………

再说得失。

为什么说这一卷比较失败呢?

先不说这一卷篇幅适不适合网文,但我可以肯定,它不适合连载。

因为这是一个首尾呼应相隔甚远的篇幅。

比方说,第一章就出现的中村一郎,在第一百一十章才体现其作用;第五章就出现的刘玉清,在第一百零四章才再度登场。

这就会让一些缺少耐心的读者觉得,你这人物没用,跟剧情完全没关系。

其次,这一卷虽然不能说是视点人物的写作方法,但三大家在前期确实戏份很重。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当发生了一个情节以后,我必须交代三大家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因为人物并没有开上帝视角,而又统统都很重要。

因此就会出现,一个事用不同角度阐释。

剧情节奏由此会显得拖沓,非常不适合追读,得一口气看完,才能感觉到其中的趣味。

在此不得不说,各位追读老爷,辛苦了!

另一方面,我不敢说自己群像写得有多好,但这一卷确实有很多角色,有成为主角的潜力。

苏文棋这一条线,从支持会党,到最后保全家族;赵灵春这条线,复仇;陈万堂反水;包括胡小妍的成长过程……

很多角色都有清晰的脉络,导致主角小道在前期确实比较边缘化了。

这在网文来说,应该算是大忌了吧?

另一方面,在这一卷,我也感觉到了文字的局限性。

我确实是在有意营造影视剧的画面感,但这里有个难题。

比方说,拿《隋唐演义》作为暗示,如果是在影视画面中,放在一个角落,那就是暗示;可如果一旦落实到文字,写出来,就成明示了。

还有老四死的时候,我脑子里的画面是,老四的手最后落下,看似不经意,最后却落在了老五所在的方向,但文字不能这么写,一写就是明示。

还有一点就是大纲。

写作过程中,调整大纲,是挺正常的事儿。

一板一眼地写,没有灵性,死板,劝降赵国砚就是例子。

反例是白雨晴,其实大纲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但我现在却觉得,她是三大家里最出彩、最立体的人物。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人物的出现,导致灭门白家的时候,让很多读者感到不适。

这挺好,毕竟是灭门,不适才是真实反应

假如把白家塑造得完全扁平化、脸谱化,灭门一案,反而就不会这么深刻了。

最后再说文字方面。

因为连载压力,文字明显没有第一卷那么锋利、洗练了。

我应该还算比较勤奋吧,作家助手说我超过90%的作者呢!

敏锐的读者能发现,第一卷的文字比较“瘦”,第二卷的文字稍显臃肿了,就是因为连载压力太大,新人,多多担待。

很多人说第一卷有些地方像天下霸唱,太捧了。

霸唱的文字水平,简洁有力,行文及其克制,不输严肃作家。

不过呢,其实影响我最大的,是阿城,准确地说是“三王”,遍地风流有点过了。

“三王”看过好多年了,但直到今天,我写得不顺的时候,还是会拿起来看看,洗洗眼睛,然后臊眉耷眼地看看自己写的,全删了。

但我在写人物对话时,一般坚持纯粹口语化。

另外,没人觉得赵灵春这个角色,有葛薇龙的影子吗?

起码,我在写她收到首饰的时候,想到的是葛薇龙这个角色。

…………

好了,写这么长,该说卷三预告了。

先前说过,第一卷是传奇公案风格;第二卷是帮派纷争风格;第三卷当然要再换风格。

肯定不再那么苦大仇深。

第三卷名为“荒腔走板”,主打一个不着调。

一个个正经人,一张张严肃脸,却闹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江连横也将在嬉笑怒骂间,开山立柜,扬名四海。

明暗八门悉数登场,各种江湖骗局也将铺陈开来。

熟悉的团春和说书风格也会回来。

先前有人问过,第二卷的黑话怎么没了,少了点味道。

其实,这跟故事情节有关。

春点,本来就是跑江湖的老合互相认门的暗语,或者是当着外人不便透露实情所作的幌子,没有老合闲着没事儿跟家里人团春的,那叫病人。

只有出门在外,碰见生人的时候,才有团春的需要。

敬请期待!

…………

龙套!老套!需要大量龙套!

有些熟悉

最新小说: 你有白孔雀吗 谍战:红色掌柜 人在大唐,父慈子孝 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娘要供读书郎 赘婿 [综英美]一发十连,五蝠临门 三国:被刘备赶走,我截胡孙尚香 雄主之神话刘秀 开局就干架:大力农女绝不受气 乱世发家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