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三百零五章 谣言!灵堂前的斗争!准奏!

第三百零五章 谣言!灵堂前的斗争!准奏!(3 / 4)

套的完整流程,谓之“去皮剔骨”。

小官去皮,大佬剔骨。

这一则是方便试探,收放自如。

万一形势有变,后面的大佬便可以不动如山,弃卒保车。

二来嘛,上书的小官,往往是刚通过科举考试没多久,满腔正气,拳拳报国之心,初生牛犊不怕死。

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好忽悠,易冲动。

只要大佬们私下里说几句好听的话,表达一番为国为民之心,再画一张根本吃不到的大饼,总有一些大聪明自以为自己是以死报国,不知朝廷里水有多深的愣头青冲锋陷阵,舍身成“仁”。

被人卖了还给别人数钱!

能有这样的人打头阵,精于官场的老油条们,自然乐得在后面摇旗呐喊,决不轻易上前一步。

待到大势已成,再站出来,一锤定音。

顺利摘取胜利果实,赢得天下清名。

事后,那些冲在最前面的楞头青若是侥幸不死,还会对大佬的相救之恩感激涕零,为大佬的人品所折服,从此愿意为其鞍前马后,誓死效力。

若是死了,也可以祭祀一番,流几滴眼泪,再为大佬赚一点爱才惜才的名声。

似今天这般,没有小官先出来进谏言事,而是堂堂礼部尚书亲自上阵,又怎能不令人错愕呢?

何况一开口,便是天惊之语。

尤其是平日里与陈迪私交好的几名官员,此际更是惊得下巴都要掉一地了。

这等大事,陈迪怎么能不先与自己等人商议一二呢?

万一牵连到自己,那可怎么是好?

朱高煦嘴角边的欢喜之色,却是越来越压抑不住。

熊孩子虽然成熟了几分,但还远没有到喜怒不形于色的程度。

那日在和爹爹与哥哥商议之后,被爹爹和哥哥否决了提议,受到打击的他,并没有就此放弃。

思来想去,朱高煦也觉得蛮干不行,便去寻找合适的文官。

自宋代以来,文死谏,武死战的思想,已渐渐深入人心。

老皇帝被囚禁,新皇帝找一个替身,上演一场老皇帝假死的把戏,这等大事,他就不相信朝中的官员,真的会全部坐视不理!

尤其是饱读读书,满脸子儒家礼制的大儒!

朱高煦很快便找到了礼部尚书陈迪。

礼部虽在六部中不算权势重的部门,却最为清贵。

历来担任礼部尚书者,皆是有名望的大儒,行事谨慎,名声颇佳。

以儒家道德来评判,就是一个规规矩矩,遵守礼法,从不犯错的人。

因为礼部要主持科举,礼部尚书,自皆为天下读书人榜样。

换句话说,礼部尚书也是朝廷公认的最守儒家礼法的人之一。

朱允熥行如此之事,就是大逆不道,为儒家礼法所绝不容,又岂能做天子?

朱高煦原以为陈迪听闻此事后,一定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

不料,当时对方的反应,却十分平静。

朱高煦想让他联络群臣,带头言及此事,验明遗体的真伪,更是被陈迪严词拒绝。

将朱高煦气得不轻,发怒将老家伙骂了一通。

原以为此事已经泡汤,却不料,今日先帝入殓,陈迪却站出来了,还以死相逼。

这回朱允熥骑虎难下了吧?

朱高煦自是高兴万分,恨不得笑不出声,或亲自上去再添一把火。

灵堂上方,朱允熥的反应还是平静无比,仍然只说了两个字:“不许!”

没有发怒,也没有解释原因,只有平平淡淡的“不许”两个字。

灵堂内寂静无音。

众臣连呼吸都已然不自觉的摒住,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音。

陈迪以死相挟,却还是被拒绝。

灵堂内的遗体,真是先帝吗?

所有人心头都在疯狂升起这个念头。

如果说之前只是有三分疑虑,如今便已迅速上升到七八分了。

场中的气氛莫名紧张起来。

陈迪抬头,朱允熥也正看着他。

原以为此人一定会再继续相逼之时,不料,陈迪却恭声道:“臣遵旨。”

此言一出,不禁再度令在场众人错愕万分。

刚才还以死相逼,一转眼就偃旗息鼓了?

朱高煦刚才还翘起的嘴角,更是一下子就僵住了。

只恨不得冲上去,抽这个陈迪几巴掌。

朱允熥亦是惊讶无比。

只问两句,就这样放弃了,是不是也太配合了吧?

莫非是杨荣暗中联络此人,故意演的戏?

他的目光,不由得望向不远处的杨荣,却见他脸上的神色,也尽是困惑。

这时,跪在地上的陈迪,再度进言:“先帝驾崩,诸潘王皆远在千里之外,他们皆是先帝之子,当尽人子之孝。”

“臣请皇上允许诸藩王进京奔丧!”

在场众人的呼吸声再次一滞。

藩王全体进京?

虽然按儒家礼法,父亲死了,儿子回家奔丧,天经地义。

但儒家礼法也不完全是死板,不知变通的。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还要在父子

最新小说: 三国:被刘备赶走,我截胡孙尚香 雄主之神话刘秀 你有白孔雀吗 赘婿 [综英美]一发十连,五蝠临门 乱世发家日常 开局就干架:大力农女绝不受气 谍战:红色掌柜 人在大唐,父慈子孝 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娘要供读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