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稀烂,就只能和袁绍寻求决战,或者把对方堵在黄河北岸。
这两点中无论哪一点,都需要刘封父子的及时支援。
他需要刘封父子的保证和诚意。
刘封沉吟片刻,坚定的回答道“如今封与家父共有十四余万人马,其中能战的精锐高达六成。如果大司马在年内过河,恐怕我父子三月之内最多只能调拨四万人马至黄河一线。若是能再拖一年,当可倍之!”
年内四万,明年八万吗?
曹操心中又惊又喜,惊的是刘封父子竟然已经有十余万兵马了,其中能战的精锐也有八、九万人。
不过想想也正常,只有一个荆州的刘表都拥兵十万,而且这个荆州还是残缺的,天下第一郡南阳郡早已经凋零不堪。
而以冀州为核心的袁绍,更是拥有数十万大军。
刘封父子如今好歹也坐拥两州半的地盘,其中还有天下第二大郡的汝南郡,十四万人马当真不多。
不过曹操对自己麾下的精锐战力更为自信,毕竟他这些部队可是尸山血海里打出来的,而刘封父子至今没有遇到过强敌,打的都是鱼腩肉脯,收的是臭鱼烂虾,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是的,袁术在曹操眼里就是鱼腩,完全看不入眼。
谁让袁术三倍兵力的优势,却被曹操三战三捷,在短短的半个月内,从兖州一路追杀到扬州呢?
要不是曹操故意放水,袁术小命早就丢在这场战役里了。
说来也是有趣,别看陶谦后世被黑成了老好人。
可在曹操的眼里,陶谦的能力和威胁,却是远在袁术之上的。
打袁术的时候,曹操信心十足,挥洒自如,而打陶谦时,却是托妻献子,留下遗属。
因此,曹操觉得自己麾下的精锐,对上一倍的刘军应该能稳占上风,两倍的话势均力敌,若是同等数量,那必然能轻松拿下。
而刘军战力,恐怕和袁绍军相比还要差上一些,毕竟袁绍的对手可是北地猛虎公孙瓒啊。
“明年八万,应足用矣,只是年内若是只有四万,恐难足用,届时还需再增兵两三万人才行。”
曹操忧心忡忡的补充了一句,他也担心今年袁绍和公孙瓒议和成功,说不定年底袁绍大军就入河内了。
考虑到刘封父子一方在琅琊、任城、鲁国还得分驻一部分兵力,若是四万援军里面把这部分也算上了,那兵力差距可太大了。
对于曹操的请求,刘封考虑再三,也不敢给肯定的答复。
“届时小侄与家父尽量调节吧,必给叔父最大助力。”
如今袁绍的压力实在太大,整整数十万大军啊。
官渡之战袁绍中路就有十万大军,但不代表袁绍只有十万大军,这十万精锐乃是袁绍战胜公孙瓒后,在北地演武大整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
仔细看史料你会发现,袁绍在中前期的分兵战中几乎全败,连颜良、文丑都战死了。
可主力决战时,袁绍依旧拥有十万大军,可谓是随战随补,后备力量十分强大。
而一旦主力决战,那倒霉的就变成曹操了,一改之前的百战百胜,被袁绍正面击败,压迫的苦不堪言。
只是有一个点相当吊诡,袁绍分兵百战百败,但他其实最终却是输在了抱团中路,不再分兵的决策上。
曹操分兵百战百胜,可他最终胜利却是胜在了中路抱团。
原因就是袁绍的分兵虽然一直兵败,但却有效的牵制住了曹操的精锐,使得曹操最核心的精锐武力疲于奔命,到处救火。
可袁绍分兵战法一停止,曹操的精锐部曲可就腾出手来了,接下来倒霉的就是袁绍的后勤补给线了。
众所周知,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核心就是乌巢之战。
乌巢之战的本质就是粮食。
而乌巢之战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地位,恰恰是之前徐晃、史涣截击韩猛的运粮队。
正是这次成功的截粮行动,使得袁绍军也陷入了缺粮的境地,随后才有了乌巢一战的致命绝杀。
曹操对袁绍是真的怕,袁绍的力量实在是太强了。
刘封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在保证自己战略意图的前提下,尽其所能的答应曹操的求援要求。
眼下已经与原时空中的局势截然不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官渡之战很大可能不会再有,主战场反而可能会转至河内。
刘封也会担心曹老板扛不住袁本初的。
“善!”
曹操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转而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贤侄,可有意交州牧乎?”
刘封听愣住了,这本来是他给曹操挖的坑,怎么看起来曹操像是要还给自己了?
刘封的感觉还真没错,曹操接着就说道“只需要每年一百万石粮食,朝廷就可将交州交由贤侄管理。”
好家伙,这心当真是够黑的。
刘封忍不住咋舌,你怎么敢要一百万石的。
交州的确是个产粮大户,每年税赋的粮食在一、两百万之间。
曹老板一开口就要走一百万石粮,看着架势似乎还要刘封包邮,这可就过分了。
“三十万石,我可担保运至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