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书院 > 历史军事 > 我父刘玄德 > 第410章 幕府初成

第410章 幕府初成(2 / 3)

还真不如说陈群是士族的敌人。

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和地方争夺清议。

什么是清议?

简单的理解,就是地方上的话语权。

众所周知,两汉察举制是做官最重要的一条道路,而察举的东西,就是你的品德和孝行,能力都得次一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谓是群魔乱舞,大家都在孝行上玩出花了,难度也是越来越高,以至于出了王祥这种卧冰求鲤的神话级孝行。

到了这个地步,问题就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道路快走到终点了,卧冰求鲤都出来了,下一步不得上天揽月了?

第二个问题是负担太重了,随着孝行出花,难度提升,成本自然也是猛增,而且还很容易翻车曝光。

这两个问题使得士族们都觉得这条路不靠谱了,难度过大,不能再继续这么卷了。

否则官没当上,命倒是要先丢了。

于是,聪明机智的士族们发现了另外一条更好走的道路,那就是互相吹捧。

长辈吹晚辈,晚辈吹长辈,朋友之间互相吹。

只需要一通嘴炮,就能帮人扬名,而且还没有翻车的几率,这简直是天赐良方。

这种互相吹捧,就叫做清议。

而清议从诞生之初,就是掌握在士族手里的,根本不需要陈群去当舔狗,创立什么九品中正制。

很多人不知道清议在东汉晚期的影响力有多恐怖。

当时中原有两个大名士,一个叫李膺,是汝南大名士,一个叫郭泰,是太原大名士。

郭泰善于点评人,和许劭合称许郭,郭泰南下前往洛阳拜访李膺,临走时,洛阳有数千辆车送别郭泰。

你想想看,一个人去北京城探友,临走的时候有数千辆豪车送行,这个影响力大不大?

汉桓帝之所以会发动党锢之祸,就跟这巨大的影响力有着很深的关系。

没有一个皇帝受得了人事权大权旁落的,一个名士张张嘴,给另外一个人评价几句好话,后面这人就得到了名声,会有士人征辟他出来做官。

这么玩下去,还要皇帝做什么?

而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其实是秉持曹操的用人理念,他的核心思路是把清议权力从地方上收归国有,由国家来安排人选定人才,本质其实是在给察举制打补丁。

本来九品中正制即便会慢慢腐烂,但也不会烂到历史上那个样子。

关键是曹丕和司马昭这两位,为了当皇帝,直接把清议权又还给士族们了。

这下可就炸了,本来清议权虽然为地方上的士族所掌握,但毕竟只是地方舆论权力,是没有法律效益的。

简单来说,就是本来地方上名士互相吹捧,虽然有名气了,但是否能当官,还要看官员是不是吃这一套,认不认你。

可这么绕了一个圈子之后,曹丕和司马昭等于是把收归中央之后,已经具有法律效益了的清议权又还给士族们了。

这就等于你这名气是有法律背书的了,不管官员认不认你这个人,都得给你官当。而且除了负责点评的大中正外,哪怕是你的上级都没法决定你的升迁。

这就使得上级的权威彻底沦丧,所有官员想要升迁,都得去讨好大中正和中正,如此一来,中央的士族只需要掌握中正权力,就能轻而易举的垄断官途。

所以别再骂九品中正制烂了,真正烂的是曹丕和司马昭。

如果说曹丕让渡权力还只是一时之急,篡汉之后就开始打压士族,收回权力,那司马昭是干脆摆烂,连皇帝都没当上,就把家底子给卖了。

司马昭真比他爹和他哥差太多了。

陈群不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还是《魏律》的创始人,才能极其出众,善于为领导归纳总结思想,并形成法律条文。

这等人才,在刘封眼里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王佐之才。

因此,刘封宁可暂时空缺了吏部,也要等陈群就任,反正有钟繇这个长史,以及自己这个将军在,也不用担心部门会运转不起来。

其次重要的自然是相当于财政部的户部了,掌握着度支权限和资金,无疑是最为紧要的部门之一。

刘封本来心里是有候选人的,但现在却改了主意,居然任免杨修为户部曹掾。

杨修这人记忆力极好,而且在南下的路途中,刘封还发现杨修的数学水平相当不错,出任户部曹掾是绰绰有余。况且户部本就是机密较少,事情繁杂,尤其是数字,相当繁重。

对于压榨一下杨修,刘封表示毫无压力可言。

之后的刑部曹掾,有现成的人选可用,那就是杜畿。

杜畿祖上可是律法达人,杜周、杜延年父子俩更是名垂青史,留名于《史记》和《汉书》之中。

杜畿本人也很擅长律法,陈寿更是盛赞其为宽猛克济,惠以康民。

刘封知人善用,自然不会放着杜畿而旁置。

礼部曹掾暂时空缺,也是待人而至。

随后的兵部,则以赵俨暂任。

赵俨这人,在演义中几乎毫无踪迹,可实际上在正史中,他的才干、能力,德行以及地位是极高的,和满宠是一个级别。

最新小说: 你有白孔雀吗 赘婿 人在大唐,父慈子孝 雄主之神话刘秀 谍战:红色掌柜 开局就干架:大力农女绝不受气 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娘要供读书郎 三国:被刘备赶走,我截胡孙尚香 乱世发家日常 [综英美]一发十连,五蝠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