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张铁山的讲述,王川得以知晓供销社正在面临着每年一次的大麻烦。
过年吃饺子,做几道硬菜,早已融入了东北人的血脉当中。
一年365天,可以364天不吃肉。
但是到了除夕夜。
哪怕穷得当裤子,也要搞到一丁点肉包顿饺子
乡下是这样。
城里同样如此。
城乡地区,年前都需要大量的肉食品供应。
而有关部门的侧重点,从来都是城市。
优先保证城市的过冬肉食品需求,之后再供给乡村。
说是这么说。
实际又是另外一回事。
城里的各家工厂和企业,一点肉都不会给下面的农民老大哥留。
各显神通地走关系。
将正常分配完毕的剩余肉,进一步的肉食品瓜分殆尽。
都说六七十年代是一个质朴的年代,没有勾心斗角,大家过着相同的日子。
对此。
王川只有一句话的评语。
瞎叽霸扯淡。
每年的过节物资,基本到了县里都被分完了。
根本轮不到下面的贫下中农。
“张大叔,既然是梁金泉是个只认好处,不认交情的势利眼,要是能够挠到他的痒痒肉,猎人证的事情不就有眉目了吗?”
闻听此言。
张铁山先是一愣,随后面露难色道:“主意不错,可你知道公社干部和家属有多少人吗?”
“单是公社大院的有级别的干部,就不下几十号人,这还没算粮站,农机站,卫生院,咱们就按五百人算,起码也要准备上千斤肉。”
“回去吧,再想想别的办法。”
人情世故这方面,张铁山不比王川差不多。
岂能听不懂王川的言外之意。
供销社可以不向贫下中农供应肉。
但是公社的干部和家属的肉食品供应,供销社必须满足。
方方面面都不敢得罪。
得罪一户人家,就有可能被人穿小鞋。
王川若有所思,跟着张铁山步行返回张家屯。
城乡物资供应的不公平由来已久。
肉食品供应。
成为最不公平的分配物资。
倘若通过狩猎打渔,满足供销社的肉食品需求。
不但能在公社建起人脉关系。
往后王川买些针头线脑之类的商品,也就不用大费周折地跑去县里淘换了。
“有了!!!”
刚刚走出公社所在地,王川猛地拍了下额头。
“啥玩意有了?”
王川的一惊一乍吓了张铁山一跳,脱口而出道:“你媳妇不会是真有第二胎了吧?”
“张大叔,你误会了,我说得有了,是有办法解决供销社面临的困境了。”
“啥!你有办法给梁金泉弄到肉?”
张铁山大吃一惊。
上千斤肉只是张铁山的保守估计。
王川就算再牛逼,短期内也打不到这么多的猎物啊。
王川笑呵呵地说道:“张大叔,猪肉啥的我暂时搞不到,不过另外一种肉,我有办法在这几天弄他个千八百斤,而且还都是精肉,不是那些难以下咽的兽肉。”
“我的乖乖,你不是故意和我闹笑话吧?”
“千八百斤精肉,你小子咋弄,总不会是变戏法变出来吧?”
张铁山大惑不解。
粮食有粗粮和细粮之分。
肉,同样也有粗肉和精肉。
山里打来的兽肉味道难闻,嚼起来如同嚼劈柴。
普通人尚能忍受。
换成那些吃着皇粮,领着工资,享受配给物资的干部,人家打眼看不上这些肉。
这也是为啥。
张铁山觉得王川依靠打猎,给供销社供肉的想法不现实。
干部和家属的嘴巴,那可是刁得很。
王川笑容不减道:“张大叔,我这办法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你放心,到时候也有你们家得一分,保证能让梁金泉高兴得得合不拢嘴。”
“您先回屯子吧,我去一趟供销社买点东西。”
张铁山迟疑道:“你小子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咋就敢说这种大话呢?”
“顺心药。”
说罢,王川转身朝着公社走去。
望着王川充满自信的背影,张铁山有心跟上去看看,又想到王平一家人还在屯子里等消息。
思来想去,还是先回张家屯吧。
等到王川晚上回来,安排二闺女过去问问。
另一头。
王川脚步急促地回到公社,迈步走进供销社的大门。
这间位于公社的供销社,不但面积远远比不上县里的百货商店。
就连商品种类也没几样。
几名男女售货员更忙各的,有人坐下织毛衣,有人趴在柜台上看书。
王川甚至看到三名售货员,聚在一起打扑克。
瞅了几眼,王川眼前一亮。
自己需要的东西,货架上面正好有。
“同志,这盘大地红咋卖的?”
王川走到柜台前,眼巴巴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