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书院 > 其他类型 > 我就想安心种田,你让我逐鹿中原? > 第一卷 第17章 上山,为匪!

第一卷 第17章 上山,为匪!(1 / 2)

上山为匪,落草为寇。

说起来只是简单的八个字,但真要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最大的问题,便是上哪座山?

因为上山,也是一件大有讲究的事情。

首先是这座山上的资源不能少,必须要有足够的水源和耕地,以此来保证众人生存的下限。

让山上的匪徒,在抢不到足够的生存物资之时,也能活。

其次便是山势需要易守难攻,不至于被外敌一攻就破。

而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之下,距离众人最近的骊山,便要被首先排除。

因为骊山上,没有耕地,更没有水。

好在关中的南边是秦岭,北边是北山山脉,并不缺少大山。

于是,赵序迅速锁定了距离骊县比较近的三座山。

一座是位于渭南县境内的太华山,一座是位于蓝田县境内的玉山,最后一座是坐落于长安县境内的修道圣地终南山。

再经过去过实地的王三做出判断之后。

最终,赵序将大家的第一站选在了蓝田境内的玉山。

因为相比太华山和终南山,玉山下面还多出了一条灞河,可以当作天险来用,天然就比其他两座山多出一条防线。

多出一条防线,对于手里本就没有几个人和几把刀的赵序来说,相当重要。

只是,地方选好了,但随之而来的迁徙,又成了大问题。

庄户人家节俭,实诚。

家中不管有用没用的东西,都想着带走,什么鸡鸭牲畜的,都还算正常。

但有人连磨盘都想搬着走,就实在有点超出赵序的想象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再次发挥pua的能力,搬出鞑子作为催命符来吓唬大家。

好在众人也不是真的缺心眼,也知道鞑子现在就是悬在他们头顶上的一把屠刀。

于是,在赵序和王三等人半是威胁,半是恐吓之后。

大家伙最终还是放弃了将全部家当都搬到玉山上的打算,轻装从简的踏上了迁徙的路程。

什么磨盘之类的肯定是带不走了。

鸡鸭这些牲畜,也一律宰杀,除了人之外,就只有王三家豢养的一头大驴是活物。

此外,便是衣服和粮食和锅碗瓢盆这些必需品。

至于三名鞑子差役从其他村子里抢来的七车粮食,还有他们留下来的三匹驮马,七匹毛驴,也成了太平村的战利品。

整个村子近百来号人,浩浩荡荡的踏上了南下玉山的路途。

赶路期间,众人也遇上了其他村子的人来询问情况。

而太平村人的统一回答,便是被鞑子逼得活不下去了,准备反了鞑子官府,去玉山上自给自足。

同时也不忘喊出“要让耕者有田,织者有杼,居者有庐,老幼有依。”的口号。

一时间,太平村造反的消息像是风一样扩散到周边的村庄。

得益于赵序这些日子下了死工夫去做公益,下死工夫去推广水车的举动。

许多村子在听闻太平村造反的事情之后,无不扼腕叹息。

更有一些已经被鞑子征过剿响之后走投无路之人,被太平村口号吸引。

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八个大字,主动加入了他的队伍之中。

因此,当赵序带着队伍走了一天一夜,来到玉山脚下之时。

他身后的队伍数量,也从最初的不到一百多人,扩散到了近两百人。

借助天边的一抹晨曦,赵序回望身后密密麻麻的人头,一时间又是欣慰,又是沉重。

欣慰的是太平村刚刚举事,就有这么多人来投。

可见鞑子的朝廷早已是人心向背。

沉重的是突然一下子来这么多人,他从三名鞑子差役手里抢来的粮食,只怕撑不了几天。

而且被鞑子逼得没活路的人,还不止周边几个村子。

更远一些的地方,还不知道太平村聚义的事情,等到太平村聚义的消息传出去,来的人只会更多。

但既然决定要起事,他也不可能拒绝这些主动送上门来的力量。

“罢了,先安置下来,再作打算吧!”

赵序暗叹口气,旋即带着众人一鼓作气趟过灞河。

赶在天亮之前,爬到了玉山半山腰上的一处破旧庙宇歇脚。

庙宇不大,两百多人进入庙中,很快就将破旧的小庙挤得满满当当。

众人心知这将是他们以后落脚的地方,进入庙宇之后,妇人们就自发的开始修补庙宇破旧的地方。

赵序则召集了人群中十四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丁。

来到偏殿,准备召开人生中第一场军事会议。

但可惜,别看队伍上山时浩浩荡荡的一眼看不到头,其实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并不算多。

因为真正的适龄男子,早在数月之前就已经被鞑子的官府征走。

所以,进入偏殿议事之人,一共就只有四十人。

而其中十四岁到十七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加上赵序在内,一共也就只有二十七人。

剩下的,则都是四十五岁到五十岁这个区间。

也就是说,他们这支队伍里,真正能作为战

最新小说: 给伟大航路一点神棍震撼 普通向导可以是万人迷吗 枝上雪 大汉女侯 在限制文被反派盯上了 脂粉味重 袋鼠国留子丧尸末日自救指南 予你忠诚 朕的丞相不对劲(女尊) 四大名校皆是我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