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车开进了秦家屯,立刻引起轰动。
村长听说后,旋即小跑过来查看。
中年人见此,下车与村长寒暄了几句,随后亮明身份,询问起村屯里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情况,顺道又问了问今年冬小麦的墒情。
年轻记者是跟着中年人过来写实地考察的,当然,他的主要工作也不止这些,他准备写一部关于新时代乡村变化的小说,为此每次下乡,他都要在当地收集一些素材。
这次来秦家屯自然也不例外,在中年人与村长闲谈之际,年轻记者也找了几个看热闹的村民,询问起秦家屯有没有什么奇人奇事或好人好事。
奇人奇事,秦家屯没有,但好人好事还是有的,比如老秦家的好女婿。
秦家女婿定点在村里收山货,可是解决了秦家屯及附近几个村子,老百姓的创收老大难。还有上次秦家女婿摆酒席,可没收村里孤寡老人的随礼,让人家随便吃,又比如………
村民们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大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这种事见得太多,年轻记者也没法写进小说里。不过听村民们这么说,他对刚刚下地掰玉米的何達印象又好了几分,想着回到城里,后面有机会的话,就去找这位何师傅聊聊,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何達这边自然不知有人惦记上了他,一直忙到下午一点多,把最后一亩多地的玉米收了,众人才一起回去。
回家的路上,何達说起了盖房的事。
听秦母都同意了,秦长山自然不好拒绝,不过听到何達要出钱,他连忙说道:“女婿,我和你妈还有一点积蓄,这钱用不着你出!”
“爸,我知道你有钱,但为了建房子总不能把家底都掏空吧?若是以后遇到了什么难事,要花钱,该怎么办?您不想让我出,那我借给您总行吧,您什么时候手头宽裕了,再还给我也不迟,我和淮茹那边也暂时没有用钱的地方。”
见女婿把自己的面子也照顾了,老丈人只得同意。
二婶在一旁听着何達的话,心里那个羡慕,只恨自家闺女年纪太小,不然……
待翁婿俩说完,她立刻拉着自己的大儿子给何達介绍:“侄女婿,这是我儿子光俊。光俊,还不快叫姐夫!”
“姐夫好!”秦光俊看上去只比秦光明大一岁,不过性格却比后者腼腆许多,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姑娘。何達也道了声“好”,随意问起他的学业。
得知其马上就要上中学了,何達鼓励道:“好好读书,等你考上中学,姐夫就送一支钢笔给你!”这时代,一支钢笔并不便宜,刚刚从松江迁到京城的金星钢笔厂产的“金星28”售价要9块多,至于为什么这么贵,据说笔尖是用18K黄金做得。
听何達如此大方,二婶面上也堆满了笑容,一个劲的要儿子好好上进,不要辜负了姐夫的希望。就在老秦家准备热情招待何達时,贾东旭这会儿还在大道上等车呢。
一直等到下午快四点了,也没见着车来,贾东旭憋不住,便跑到不远处的野草堆里,上了个厕所。说来也巧,就在他上厕所的这会儿功夫,薛定谔的班车从路口经过,待贾东旭找了草叶子擦干净,车早走了。
贾东旭只知道下午班车最后一班是四点多,但他又没有手表,不知道时间,只能一边往前走,一边等车经过。
一直走到天快黑了,贾东旭才知晓自己错过了车,不过眼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一时也不知该如何是好。想了想,不认识路的贾东旭决定往回走,准备回杨家村丈母娘家借宿一晚,不想天太黑,他又走错了道,明明要往西,他偏偏向北,一直走到了靠近明代长陵的一个名叫南新村的小村子。
向村民打听一番,贾东旭才知自己又倒霉的走错了路。
这时候天都全黑了,距离杨家村还有十来里路,贾东旭实在是走不动道了,便想着花钱在村里雇一辆牛车或马车,送自己一程。
可村民们觉得走夜路不安全,再加上贾东旭身上也没有介绍信,没人敢接这个活。
好说歹说,村长才同意明早安排一辆驴车送贾东旭去杨家村,不过要价就不便宜了,贾东旭这次回媳妇家仅剩的三块钱就要全部搭进去。
贾东旭这会儿不想着钱不钱,他只想着赶快回京城,离开这个鬼地方。
村长见贾东旭同意,便叫来了村里赶驴车的一户人家,安排那人带着贾东旭先去休息,明早把人送走。那人有着一口黄牙,听说有这样的美事,当即答应,随即领着贾东旭住进了自家驴棚隔壁的草棚里。“兄弟,你好香呀,城里人果然是不一样!”那人嘿嘿一笑,笑的有点疹人,“我家就这个条件,你在这委屈一晚,应该没事吧?”
贾东旭看了看另一间茅草屋,不想和面前这人挤一屋,也只能睡草棚了。
“我睡这没问题,不过我晚上还没吃饭,你总得拿点吃的,让我垫垫肚子吧!”贾东旭揉着饥肠辘辘的肚子说道。
看在贾东旭花三块钱雇车的份上,那人回屋,端来了两个冷窝窝头。
贾东旭也不嫌弃,囫囵吞枣的吃完,便躺在了草堆上。
草棚与驴棚并没有墙,只有两道木栏杆,贾东旭感觉隔壁的驴轻轻一跳,就能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