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
全场照常起立,掌声如雷般响起。
“感觉这部片子在技法上没有太多的突破,没有《燃烧》的镜头语言好!”娄晔一边鼓掌,一边和身旁的章紫衣聊道,“故事确实足够的震撼,如果能在镜头语言上,结构上多做改变,将会更加的精彩,他这样拍,反而有些过于平淡了,好像只是为了讲故事,但拍电影是为了讲故事吗?”
“大巧不工啊!这片子,颇有几分大巧不工的感觉啊!平实的镜头,解构了个体,家庭,血缘,亲情,社会。”王晓帅笑呵呵地,眼睛眯成了两条缝,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
他也没想到,当初拍摄《十七岁的单车》时偶然发现的一个少年,竟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自己这是给中國导演界带来了一个天才啊!
看了一眼贾岛所在的方向,王晓帅鼓掌鼓的更加用力了。
一分钟过去了。
五分钟。
八分钟过去了,已经到了上次《燃烧》的鼓掌记录,但鼓掌声依旧没有停歇。
一直到九分钟,掌声这才终于停止。
“九分钟!”高园园看一眼手表,语气里带着喜悦。
“没必要看这个了,除非有个十五分钟以上。”
“十五分钟?那不得鼓掌鼓到手麻啊!”
“哈哈哈。”贾岛笑笑没说话,带着主创人员走上了台,和一个个过来捧场的剧组人员告别。
“恭喜你!拍了一部优秀的作品!”
“谢谢!”
“贾岛,你知道我有一种什么感觉吗?”王晓帅走过来,笑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谢谢夸奖,我和王导你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都要分不清你是在自谦还是反讽了。”王晓帅笑着拍了拍贾岛的胳膊,鼓励地冲着贾岛点了点头便离开了。
等到送走其他剧组人员,贾岛便被记者们给包围住了。
……
“贾岛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伪造的家庭,却在情感上比任何家庭更加动人,这个社会寓言兼顾残酷和与温柔,结局的雪景镜头更是堪称年度最佳电影时刻之一。”
在做出了一番评价之后,戛纳场刊给出了评分,3.3分。
在今年已经上映了大部分主竞赛单元电影之中,和《狗镇》的评分一样。
而3.3的评分,也让贾岛的作品在继《燃烧》之后,再次成为了最受影评人的一项作品。
毕竟是并列最高评分,加之贾岛去年刚在戛纳取得评审团大奖,随后的《小偷家族》的展映,一千人的展厅,亦是场场爆满。
火热程度,顿时引发了当地媒体的集中报道。
“东方的年轻导演贾再次展现了他的实力,一部《小偷家族》,证明他有着电影大师的潜力。”——《戛纳电影节日报》。
“这是一部对观众友好的电影,直白的语言并没有那么晦涩难懂,却拍除了最让人心痛,反思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戛纳电影市场日报》。
“通过一个非血缘家庭的生存故事,贾岛探讨了贫困,孤独与社会制度的冷漠,但始终以幽默和温情消除绝望。”——《尼斯晨报》。
“感觉评价非常不错啊!”高园园拿着买到的报纸,读者翻译们翻译出来的相关报道,满是崇拜地看着贾岛,把报纸卷成话筒状,怼在了贾岛嘴前,“采访你一下,贾大导演,你是怎么能够回回都受到影评人欢迎的?”
“有吗?”
“难道3.3的高分还不能说明你受影评人欢迎?”
“当然不能!”贾岛理所应当的点头,“最起码也得给个最高分吧?还有,都没有破掉上次《燃烧》的记录,又怎么可以算是受欢迎呢?”
“我要是影评人,就给你一个最低分!”高园园一把将报纸砸了上去,“哎,你不是说影评人分数越高,越难拿奖吗?这次会不会影响你征服这座城市?”
“谁知道呢?”贾岛摊手,“我现在只能等待!”
“该做的已经都做了,姜闻那边联系过了,片子还有MK2的投资,评审团主席那边我也刷过脸了,如果到了这一步,还是拿不到我最想拿的那座奖杯,我可能会转行拍一拍商业片。”
“哎,你清醒一点,你还在禁导期呢。”高园园道。
“最迟今年年底,肯定会解禁的。”
“那不才一年半?而且你又在港岛拍了这部《小偷家族》,搞不好得多禁几年。”
“你要看大势啊!”贾岛解释道,“好莱坞大片来势汹汹,但为了加入世贸组织,融入整个世界市场,你又不能把其彻底挡在门外。
结果就是国产电影面对各种大片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越不挣钱,就越没人投,片子数量不够,就出不了赚钱的好片,大家一看不赚钱,更没人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最后迟早是好莱坞大片的一块市场。
为了抵挡这种趋势,去年先是放开了私营企业制作电影,我听说上面还在考虑放开私营院线呢。
可是你光放开有什么用?有那么多电影导演去拍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