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6章 私心与公义
玩具厂今年分的房子,何雨柱又是搞了个小半套。
他倒是想着搞后世那种商品房的小户型,但不太现实,建设成本比筒子楼大的多。
何雨柱也不想搞得太特殊,只能按照筒子楼走。
这回搞下的地皮不大,也就并排能建四五间房间,外加一侧的楼梯口。
不过进深还可以,何雨柱是建了两排四层。
一间有个近四十来个平方,算是一间半,窗户那还特意突出一个两三个平方的小阳台出去。
这在别的厂子职工筒子楼里是很少见的。
别的厂子筒子楼单间有个三十平,就算大的了。
这年头四九城房子越来越紧张。
普通人想要住大房子,除非祖宗传下来的。
何雨柱自然有说法,按照何雨柱说的,就是他们这批房子,因为两侧被别家厂子的筒子楼给夹住了。
所以采光上差了一点,所以只能面积大一点。不然住进去的人不就亏了么。
其实也是胡扯,何雨柱当初让建筑队安排地基的时候,就考虑过采光问题。
前面一排没影响,后面一排最下面一层,可能秋冬两季,会比别处晚个把小时见到太阳。
影响肯定有点,却没何雨柱说的那么夸张。
何雨柱知道,现在还想着分房子的人。
要么就是刚工作的小年轻,才结婚生子,想着独立。
要么就是像老赖家一样,夫妻俩生活稳定了,想着把乡下老人接过来。或者已经接过来了,那种祖孙三代住着二十平的房子,挤的慌。
所以房子大一点,真能解决不少问题。
何雨柱也不会说漂亮话,他是说不出那种~“因为淋过雨,所以想着给别人撑把伞”的煽情话,
但想法却是差不多。
因为何雨柱知道,未来二三十年,这间筒子楼可能就是这批工人得到的最后集体福利了。
真进入改开前后,像是赖五这批小年轻成年,不论安排工作,还是自谋出路,那时候的居住环境会更加紧张。
像是后世冯姓相声演员演的,为了有住的地方,把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围进了房子,并不是开玩笑的。
有那种房子,真就是偷着乐的事情。
让他们住的好一点,何雨柱心里也舒服一些。
真要添人进口,挪移空间也大一些。
就像是露出去的一截窗台一样,当初何雨柱动心思的时候,还开过好几个诸葛会。
请了好些有建筑经验的老师傅,商量怎么凭空加出那么一米的距离。
后世自然可以混泥土钢筋全浇。
但现在大多还是支撑横梁竖栋浇一下,红砖水泥砌墙,预制板分层。
后来为了长久居住,还是整出了一排“凸”型楼。
看着面积不大,但伸出去一米多,要屋子有个三米宽,那就是多了三个平方,都可以隔一张单人床出来了。
何雨柱说的是为了晒东西方便,但人家搬进去,愿意做什么用,就是人家自己的事情了。
何雨柱想尽办法,在这些小事情上下功夫。
也幸好,现在都是集体,以单位意见为主。
所以有点小违规,街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防盗啥的,现在倒是没这个问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老人妇女在家,又经过前两年那些事,小年轻基本上没闲着在街面上晃悠的。
要么就是进厂了,要么就是下去了,要么就是如同棒梗那样进去了。
至于改开后的事情,何雨柱也管不上。
总归是走一步看一步呗。
虽然何雨柱搞得这些房子,在街面上被嘲笑是小家子气,何雨柱也被说成了捡破烂的。
但玩具厂工人们是实打实的得了实惠。
有外厂工人嘲笑玩具厂的工人们是傻子,这种房子要是他们就绝对不会要。
玩具厂工人也不争,也不吵,当面笑嘻嘻的说着是~“没办法,厂里安排,就这种房子。”
回过头,总归是轻骂一句~“傻*”。
不是个例,而是这两年分房的工人,都是如此应付外面。
总归得了实惠的是他们。
别人不管是笑还是羡慕,也是他们过自己的小日子。
所以可以想象,玩具厂工人对何雨柱是什么情感就是了。
就是杨瑞华,刚才她跟人家小媳妇说起这个,也是羡慕的不行。
也就是刚才话语得罪了易中海,这才想着踩玩具厂一脚,把话往回拉么。
像杨瑞华这种人,早就偷摸着跟着玩具厂工作的熟人去那边房子看过了。
说实话,杨瑞华都规划出那些房子该怎么隔断,该怎么安排一家几口了。
这里的一家几口,不是说闫家,而是代入了分房子那户人家。
何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像是今年玩具厂交付出去的房子,竟然搞了个集体供暖。
这就是别的筒子楼比不了的事情。
这也不全是何雨柱的功劳,只能说科技发展。
实质上还是锅炉供暖,不过就是小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