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真没客气。
领着小二回了家,就拿着个篮子,拉着小二去代销点买菜。
这不是炫耀,而是让小二见识一下。
何雨柱清楚,他师娘总会有下去陪王福荣的那天。
而小二也必然有独自当家立户的时候。
他改变不了小二身上的懦弱性格,那么只能让他多看看头上天有多高,让他的眼界开阔一些。
以后老太太要是不在了,那么小二也不会因为被一些蝇头小利给迷了眼睛。
这也是何雨柱为数不多能做的事了。
他的确把小二当成弟弟。
但这种情感,比起他对雨水的兄妹之情,还是有差距的。
别的不说,如果以后雨水两口子没出息,何雨柱能养她一家一辈子。
但要是小二一家想着趴在他身上,不想自己努力,何雨柱总有厌烦的一天。
也正是因为何雨柱对这个认知的很清晰,所以自从王福荣走后,何雨柱一般是让刘婷跟雨水过去看看老太太。
而他是除了逢年过节,其他时间很少去了。
这种“疏远”,可能在小二两口子眼里,是觉得何雨柱不怎么愿意答理他们家。
但实际上,三师兄跟老太太都知道为了什么。
说白了,就是培养小二的独立。
现在何雨柱家一般是头天把第二天需要的东西,在代销点这儿报一下。
所以何雨柱去了,对一下账,付一下钱票,拿起东西就走。
肉,蛋,米,面,油盐酱醋。
因为何雨柱厨子出身,家里孩子又多,所以他家每天采购的东西,总比人家样多一些。
说白了,何家也有这个条件,让自家的伙食比别人家好一点。
就是街道王主任家,虽然她们老两口的工资比何家夫妇高。
但谁家都有些三亲六故,有个把穷亲戚,条件困难的朋友。
而这个年头的人情味,又不是后世人能理解的。
还是以老艾跟王主任两口子举例,他们家的亲戚,何雨柱不清楚。
但老两口每个月发工资,王主任都要去邮局汇十几份款。
有些是他们两口子的战友,不管是牺牲的,还是伤残回老家的,总归是同生共死过的交情,所以老两口不愿意忘了那些人。
按照王主任说的,就是她们夫妇现在条件好一点,儿女也争气,所以钱对她们两口子,现在真没什么用了。
而有些战友,家乡条件不是太好,所以她们拿出一部分工资,每家寄个五块十块的,也能让人家抵个急事。
这种事,没人强求她们两口子,她们也没到处炫耀。
要不是偶然遇到,何雨柱都不知道这个事。
其他人家,也都是差不多。
还是那句话,谁家还没个把穷亲戚呢?
也就何雨柱两口子没有。
何家那边的亲戚,不知道有没有。但自从何大清去保定后,何雨柱就没有过这上面的拉扯。
而刘婷亲爹那边,原本倒是有的。
但当年刘婷跟她妈,对那边的记忆不是太愉快。
所以也就断了。
夫妇俩一个月三百多块的收入,每个月走亲访友,开销最多的“外人”,竟然是雨水家。
王家老太太那边,除了逢年过节,不肯要何家兄妹东西,只要刘婷雨水过去帮她洗洗被单,跟她闲聊两句就很高兴了。
刘婷她们一开始每回都不空手去,但老太太是个讲究人,只要她们拎东西过去。
老太太必定要以给孩子的名义,塞点钱给刘婷她们。
这明摆着就是不愿意占何家的小便宜。
何雨柱也找机会吐槽过老太太,但老太太笑眯眯的回了何雨柱几句,反而把何雨柱说的没脾气了。
按照老太太的说法,就是何雨柱他们孝顺她,这个心意她收了。
但她对孩子们的心意,何雨柱也犯不着把她当外人。
老太太还拍拍口袋笑道:“师娘有钱!
在孩子们身上,师娘乐意。
反而留下太多,对小二两口子不是好事情。……”
这个何雨柱还真没办法否认,老太太是真有钱。
要知道,王福荣解放前就不少挣,当时也没有退休养老的说法,按照他们老两口的打算,是趁着能干的时候存点钱,然后等上年纪了,领着小二,回川置办点家业。
所以解放前,王福荣一两千大洋的积蓄应该是不止的。
后来解放,公私合营,王福荣退休,这些年,王家除了父子俩看病,给小二娶媳妇,真没什么大开销。
王福荣还没走的时候,何雨柱跟小任在王家作过证,老头老太是让三师兄保管了一笔五千的存款。
这个事,小二也知道。
不过小二被王福荣逼着发过誓,不许对外面透露,包括秦京茹。
按照老头的说法,这笔钱以后就是给他家大孙子的。
这笔巨款,如果不算以后钱财贬值的话,还真够小二他儿子成家立业了。
老头老太为了儿孙,可以说把他们能做的都做了。
“柱子哥,您这可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