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当日夜牢记!”至此,袁谭也终于明白了袁绍的良苦用心,想到自己还在跟三弟夺嫡,格局小到令人愧疚。
“这份是随军名册,你按上面的名单把将军们都带走吧。”袁绍把提前准备好的帛布交给了袁谭。
上面记录的大多是在大殿上支持袁谭的人,这么做也是有所用心的,这些人跟在袁谭身边会竭诚辅佐,拼命杀敌,同时军中不会产生因党派问题而爆发矛盾的情况。
要说袁绍对于这一仗,不可谓不用心啊,连最细微处都已经为袁谭考虑到了。
“孩儿这便去准备!”拿上帛布后,袁谭作揖三躬身后便大踏步离去。
“谭儿!”走至门口,袁绍叫住了他,眼神有些恍惚。
“父亲,还有什么吩咐?”
袁绍嘴巴动了动,欲言又止,最后什么也没说,走上前,将袁谭有些凌乱的披风牵扯好。
一直以来,袁谭都是领兵驻守青州,也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了,偶尔回来督办个粮草军械,父子间也少有闲暇谈心,不知是因为这事让袁绍心里有些愧疚,亦或者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总之,此刻,袁绍的心,乱了。
“田丰虽然过于刚直,说话有时候不中听,不过其人是有些才华的,你可以多听听他的意见。”
袁绍最后扶了扶袁谭腰间宝剑,挤出一抹笑,“去吧,一年后,我们父子河南(黄河之南)再见。”
“父亲保重!”袁谭感受到了袁绍的异样,走出门后,转身跪在地上,磕头告别。
北国那头会因为怎么用兵,如何部署而争吵,许昌的情况就没这么友好了。
原本萧关之战就是曹操强行发动的,兵败后虽然拿了一封吕布的请和书回来,但也只是勉强的安抚了这些人。
现在,袁绍已经让陈琳撰写了一篇新的讨贼檄文,号称七十万的大军,吓的兖、豫两州的世家大贤们瑟瑟发抖,不少人已经秘密写信给袁绍表忠心去了。
甚至,外围的巡哨都有抓到过信使,可曹操并没有发作,可以理解,七十万大军啊,自己不过十万人马,从来就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世家,还能跟你一起同生共死?
不过他需要最快速度的安抚住这些惶惶不安的世家豪强,因为这次是有进无退的存亡之战,无论是粮草、军械还是将士,都需要他们支援,否则,袁绍都不用打,拖也能把自己拖死。
问题是,怎么安抚?
像从前惯用的路子,让荀彧带着钟繇、杜袭一干人回老家,程昱他们去东郡?用脚指头想都知道行不通,因为就连杜袭他们几个都被吓的不轻。
“在下倒是有个法子,或可一试。”垫着枕头背靠在榻上脸色有些苍白的郭嘉轻声说道。
自从天气转暖后,郭嘉身子就好了很多,加上这段时间曹操严格控制不让他喝酒和御女,虽说还躺在床上,实际上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坐在榻上郭嘉旁边的曹操侧着头,蹙眉道:“奉孝且说来。”
耳语一番后,曹操眉宇间的阴郁瞬间消散,不由朗声大笑起来。
“好好好!”
一连说了三个好后,握着郭嘉的手,激动道:“这确实要比挨个上门拜访管用的多,你且养好身子,明日便召集议兵。”
事实上距离袁绍发布的讨贼檄文已经过去了一些日子,但中间曹操一直没有议兵,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堵住麾下文臣武将求和的嘴。
果不其然,议兵才刚开始,风向就朝着预料的方向吹去。
“司空,袁绍势大,兵锋正劲,不可力敌,在下建议派使者入北国请和!”
“司空,袁绍新并四州,战将千员,带甲七十万众,声势滔天,反观我军,接连失利,人困马乏,亟待休整,还是先行请和吧。”
“司空,在下也建议避其锋芒,以图后发制人!”
才刚刚开始议兵,文臣队列就有十余人站了出来发表意见。
声浪之高就连武将都有许多人动摇,只不过还没到他们说话的时间而已。
曹操内心嗤笑了一声,请和?
说的多好听,请和不就是求和,求和不就是投降。
待得他们各抒己见后,郭嘉这才不急不缓的站了出来,拱手作揖道:“在下建议北上迎敌,速战力战!”
“为何,方才诸位大贤的建议我听来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曹操甩了甩衣袂,侧着身子看向郭嘉。
“袁绍檄文上说带甲七十万,尚未见到,真假不明就急着下定断,此为浅见。在下以为,此次大战我军随少,却胜券在握,袁绍兵多,却必败无疑!”
郭嘉昂首挺胸,上前一步环视着脸上狐疑不解的众人,朗声将早已准备好的十胜十败论抑扬顿挫的倾泻而出。
“袁绍有此十败,兵马再多也是徒有虚名;司空有此十胜,定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郭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和武等十个方面列举,而且字字句句都是有理有据,有的放矢,不仅堵住了悠悠众口,也让那些心有畏惧的武将们意气激荡、热血沸腾。
紧接着,典韦、许褚、徐晃、曹洪、夏侯惇等人纷纷出列请战,转瞬间议政厅的主题就从请和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