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40章
两个泥瓦匠都姓张,张大郎、张二郎,正好是两兄弟。张大郎正是张瑛的父亲。张家的祖辈与向家交好,后来便直接落户在了向家村。向家村三个姓,向家与李家主要都是做木工,张家的绝活却是烧瓦。尤其是琉璃瓦。
紫禁城上那明晃晃的黄金屋顶,便是他的祖辈所参与烧制出来的“金瓦”。“每逢阳光升起,屋顶便泛起了闪闪的金光,但柔和不刺眼。"张大郎回忆自己记忆中的紫禁城,“除了黄琉璃瓦,还有各种颜色,青琉璃瓦用于天地坛,绿琉璃瓦用于皇帝避暑的行宫.……
“还有孔雀蓝釉琉璃瓦,成化帝十分喜爱,将它用于御花园中的小亭和戏台.……
即便是将它们烧制出来的自己和同僚们去日常维修时,也常常醉心于它们的美。
即便是宇文恺,听了他的描述之外也不免心潮起伏。隋唐时已经有琉璃瓦,但制造困难极为珍贵,一般只用于檐脊。宇文恺在兴建太极宫的时候就用过,但他可没奢侈到屋顶全部用琉璃瓦。他在现在的画册和电视里见过工匠们所讲的紫禁城。虽然看上去似乎小了点,不如太极宫大气,但真的是金碧辉煌,很是壮丽。这其中,屋顶便是很加分的项。
张大郎与弟弟查看了如今国内产的琉璃瓦和日本产的,两人觉得这两者烧制水平相差不大:“即便是放在我们那会儿,也算是高手了。若还能如此间之物一般稳定快速出产,那更是难得。”
他们在这儿也生活了一段时间了,对这里物资的生产速度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不过,"张二郎补充,“若让我来评判,这些琉璃瓦却都有些失之呆板,不够灵动。大块平铺无妨,若是要在像是大殿这些的重要位置作为装饰点缀却还不够。”
宇文恺颔首。
在他看来,这也是未来世界很多东西的通病,出产快但平庸。偏偏,清河古镇没有太多需要大面积平铺的地方,反倒需要的便是这种精彩的细节装饰。他问:“若我将琉璃瓦的烧制交予两位,你等能否烧出比这更好的琉璃瓦?”
张大郎看了看弟弟,从各自眼睛里都看出了傲气与喜悦之情,他们正愁着英雄无用武之地呢,每天只能干干打下手的活儿。两人不约而同对宇文恺拱手说:“若是能有窑,我与二郎必能烧出最好的琉璃瓦!”
张大郎嫌弃地看了一眼日本送来的瓦:“定然比这倭寇烧的瓦要更好!”业务代表林荣离开了清河古镇,住进了县里的酒店。刚推开门,便接到了一个熟悉的电话。他有些厌烦地皱起了眉,但是当电话一接通,脸上却挂起了熟悉的还带着些谄媚的笑意:“山田先生………对,他们说还要考虑。”林荣犹豫了一下:“不过我觉得,山田先生,他们最后会选择京治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那些工匠和那位规划师并不是很喜欢日本的东西,他能够明显地察觉到。说实话这对林荣来说还挺新鲜的,虽然国人普遍不喜欢日本,但是生意就是生意,而且很多人很信任日本制造甚至是盲目相信。所以京冶瓦并不愁卖,尤其是在前几年的时候,国内很多高端文旅项目都是选择的这种瓦。
那也是日本厂商和他们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的时期,躺在家里都能收钱。可是到了这几年,情况忽然发生了一点变化。先是国家出文要求文旅项目尽可能地采购国产材料,导致他们的很多单子被取消。再有就是,国产的瓦品质管控似乎也上来了,很多技术都有突破,买方们也就不太愿意再去为不那么大的差距而付出极高的溢价。
日本京冶现在虽然还占据着国内高端瓦的半壁江山,但未来情况如何却很难说了。
在这样的形势下,京治把视线转移到了另一大品类,琉璃瓦。国内介休琉璃瓦的品质过硬,一直拥有着技术优势和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但京冶研发出的环璃瓦同样不差,而且让人震惊的是,他们还号称烧出了如今已经失传的明朝孔省蓝釉琉璃瓦!
与此同时,京治采取了低价倾销策略,打算先用价格来占领市场,待国内的品牌撑不下去之后他们便可以毫无顾忌的提价。反正,它们实力雄厚,并不怕这一时的亏损。
他们给了国内代理商很高的提成,代理商也乐意力推。靠着这几招,京冶的琉璃瓦愣是硬生生的在国内琉璃瓦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山西那边的琉璃瓦厂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大的厂家不怕,小的厂家走低价路线是不同的市场也不怕,那些不大不小的原本还有机会往上走一走的中型瓦厂在两年内陆陆续续倒闭了好几家。
林荣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清河古镇。
“无谓的民族主义。“山田在电话那边哼了一声,显然很是不悦,“在商言商,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清河古镇的老板显然并不专业。”林荣只能赔笑,又补充说:“不过,我看他们对琉璃瓦还挺感兴趣的。”山田沉吟了一下:“林君,明日你将孔雀蓝釉瓦带过去给他们看看,再争取一下。”
京冶很看重清河古镇的项目,目前这一带在开的大型文旅项目只有这一个,他们想要借着它将京治琉璃瓦推广到华夏的南方市场。林荣恭敬地答应下来:“好的,山田先生。”“你们想要自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