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来者不善(1 / 3)

这顿小酒,王小仙和王安石一块喝到了天色将晚,一直在讨论这王小仙版的青苗法能否复制推广的问题,而后由王小仙亲自执笔,这辈子第一次给赵顼写奏疏。

向赵顼系统性的讲解了他的王小仙版青苗法的关键,前提,意义,乃至于如何复制,如何推行全国,如何实现真正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甚至老百姓的日子还能过得越来越好,皇权也越来越集中,大大的增加官家您的权力。

内帑有钱了,皇帝的日子过得也舒服啊,要知道今年的朝廷是已经陷入到了连官员俸禄都要拖欠的地步了。

当然,像原版青苗法一般直接推广全国是不可能了,但若只是重点推广,也不需要王小仙搞其他的幺蛾子,直接让纺织公司去开分公司就行了。

有个一二年的时间,等油茶,染料,蕉麻的种植面积上来,苏州、成都、明州、青州、江陵,乃至于汴梁,这几个地方都是有条件开分局,重复江宁故事的。

虽然各地的豪右肯定都会更有防备,不会像江宁这样稀里糊涂的就被套进去,但这事儿本身也可以是阳谋的。

集中式,工厂式大生产,本来就是对作坊式生产的碾压,这几个地方本来就都有丝织产业,而且漕运便捷,厂子就在这里,要么加入要么为敌,用大资本大生产卷死他们。

他们本来也没那么多的选择,就算是决心放弃纺织业不跟着瞠浑水,所谓此消彼长,搞纺织的比不搞纺织的多赚了钱,这些不搞纺织的自然也会慢慢衰落。

按说王小仙一介草民,肯定是没有权利直接给赵顼上奏疏的,但万事都有特例,王小仙自然便是那个特例,通过王安石也好,石得一也好,都可以直接跟赵顼上奏。

事实上这一仗之所以能打成这样,他王小仙和赵顼也早就已经交流过了。

“你当真想好,要将此策进一步在大宋各处推广了?”王安石一边看着他写,一边却是忍不住问道。“怎么?你觉得此策还有什么可以改进之处么?”

王安石:“不是改进的问题,此策确实是比我原本所做的青苗之法更加好用一些,然而其一是到底无法普适,其二,只怕用不了多久,弹劾你的奏疏就会像雪片一样堆在官家的案头了。

我现在还是江宁知府,但等年后,纺织公司正式走上正轨,我也就该进京了,你呢,锁厅比科举还要稍早一点,是在二月十五,刨去路上的时间,你到了京城也总得稍微准备准备,换言之过完这个年,你也该上路了。

等你进了京,过了锁厅试做了京官,我这个知府可就保不住你了,你也莫以为官家真的就一定能保得住你,

他若真是一定能保得住,他又何必要派石得一回来,又何必要假借太皇太后之名义行事?天下人口诛笔伐,官场上明枪暗箭,你,可做好了准备?”

王小仙自然是笑道:“我这人,富弼我都敢咬,还害怕什么明枪暗箭么?反倒是你,我若当真行我的这个青苗之法,也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对你?

我听说举荐你的人中,有好多都是所谓的道德君子,是清流呢,韩维,欧阳修,文彦博,吕公著,包括曾巩,周敦颐,韩琦,哦对了还有司马光,都曾先后向官家举荐过你,你猜,他们到底是真君子呢,还是假的?

骂我我倒是不怕,我进京是去考试的,又不是去当相公的,你猜,他们会不会骂你呢?

如果他们骂你,你会一直挺我,坚持推行我改版之后的青苗法么?某种程度上,我的青苗法,可是要比你的青苗法狠多了啊。”

王安石闻言没有说话,却是望着楼下的如织人流,热闹的集市,忍不住一阵阵的出神,却是自顾自地发起了呆来,不搭理王小仙了。

王小仙见状,索性也不再说话,望向了窗外的景色。

过年了,一眼扫过,大街小巷上,无论男女老少,一张张的全都是幸福的笑脸。

江宁纺织厂的股份制改革,宛如一道炸雷一般在临近年关的前夕炸得整个江宁,整个江南,乃至整个北宋都抖了三抖。

员工持股,工会成立,太皇太后入股,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儿,反正对于普通的富户和公司的普通员工来说,都觉得这是大好事,毕竟从此以后他们可就是给太皇太后,给皇家打工的人了。就连富户们也都觉得挺开心的,反正,他们也从没想过当股东的事儿,买股票就是为了等个股票上涨,等个分红而已,还有一半是被青苗法给逼的。

股票这段时间的价格下跌,本来也是因为他们卖股票买年货导致的,本来也都是有点忧心忡忡的,但既然石得一来了,太皇太后是真带着钱来的。

所有的股票,人家兜底收啊,他们买股票买得早,又没有为了争股东去加价,大体还真觉得这好像也是挺好的事儿的,人家太皇太后加入进来也是拿了真金白银的。

至于说工人们持股,官府和胥吏、厢军持股,在他们看来确实都是对公司发展更好的事情,未必真会影响大家分股息,做甩手掌柜的,

本来就应该得给伙计多加点干股,而且越是大的买卖,发出去的干股就越多,就当是省了工钱了么,这本来也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至于原本,这江宁城还真

最新小说: 大宋有喷子 红楼霸业:从迎娶秦可卿开始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我要当大官 红楼之胜天半子 红楼晋升之路 亮剑:从边区造到全球军贸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穿越女频当纨绔,娘子竟是重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