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青团
“你是说,那个林青叶从丁字班晋升到了丙字班,仅仅一个月?"韩卫面色郑重,不可思议地问。
好友冯涛点头:“是。”
韩卫:“听说入学考核时,这位林师弟所著的策论,颇得夫子们的看重,有办法搞到他的卷子吗?”
冯涛:“我试试。”
整个竹溪镇,周遭囊括了数十个村落,说大不大,说小不大,丁字班的学子,要么跟自己一样是商户之家,要么是富裕些的耕读之家,勤奋读书,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丁字班除部分初入学的学子,大多数学子习课一年半载,基础扎实,短短一月打败这帮学子,逆袭进入丙字班,担得起韩卫分出两三分关注。不过这位林师弟能不能成为自己的对手,还未可知。用过午饭,韩卫见到了林青叶入学应试的策论题,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证。
他先是随意阅览几行,目光随之凝重,一字一句反复斟酌,阅览速度放慢这份是誉抄版,依稀可见策论之人的笔触未经雕琢,格式简洁,诸多观点一针见血,引人沉思,不再是老生常谈的阶级固化,世族斩断庶族上升的论调,而是拥有独立思想与理性的思维。
山苗与涧松,仅凭地势随高卑?
林青叶誓与山苗比高低的少年志气,令人为之惊叹。阅完,韩卫颇有感触。
在这之前,他无数次想过倘若自己生在府城官宦富商之家,那么拿到青山书院的入场券,易如反掌,不似眼下这般采用迂回战术,先拜入董夫子门下,意图打动对方,获取推荐信。
韩卫羡慕山苗,渴望成为高山苗草,享受官宦人家的荫蔽,见了这份文章,颇觉羞愧难当。
大
林青叶晋了丙字班的消息,传到了王家村,孙氏丈夫瞧瞧田地跟在阿姐身后摘艾草的林青叶,又瞧瞧自家到地里送水的娃儿,忍不住埋怨:“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都是一同参加应试入学,怎么人家就晋了丙字班,你还在丁字班,一定是平时不努力。”
王贵答:“林师兄那般天纵奇才是少数,王茂师兄花了两年时间,才从丁字班晋到丙字班。阿父啊,我与王师兄,才是大多数的普通人。”夫妻俩一想,确实如此,她们都是普通人,祖上也没个当秀才的祖父,祖祖辈辈都是地里刨食的泥腿子,到了这辈,攒了点家底,终于能送孩子上学堂。孙氏丈夫忍不住又叮嘱了句:“给你交束修,花费一家人大半年吃用,你在书院认真习课,平日里比旁人多用些功,莫要偷懒,咱家不比村长家,一家子省吃俭用,才能送你去学堂。”
孙氏横他一眼:“你跟娃儿说这个做什么,咱俩都是白丁,他能认字就不错了。”
同丈夫说完,孙氏扭头交代自家娃儿:“等你认字会算筹了,以后跟你林叔一样,给人家当管事,专门管账,风吹不到雨淋不到,轻松不累,省得跟咱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下地,看老天爷吃饭,一辈子当个泥腿子,翻不了身。”说罢,扯着嗓子冲林芫花和林青叶喊:“花儿,叶儿,我家田坎的艾草嫩,你们可以来摘。”
林芫花朝这边望一眼,顺着孙氏手指的方向,望到一丛嫩生生的艾蒿:“多谢婶子,那我们不客气了。”
“你们是要做青团是吧,我家也要做,打算给夫子送些。"孙氏说。林芫花好笑:“看来大家都想到一块儿去了。”自偷黄芽一事说开,孙氏登门道了歉,两家和和气气。摘了半篮子艾草,姐弟俩走到村口,遇到红光满面的村长。林芫花奇怪:“发生什么喜事了?”
王有德:“听说青叶去了丙字班,这可是一件喜事啊!”当初孙儿王茂入了丙字班,当晚他们家做了一桌子饭菜,都是孙儿爱吃的,田里的活,家里的事,都不让插手,生怕耽误了学业。再看看林家人,镇定自若,林芫花还使唤弟弟到地里做活,给王有德看得干着急:“以后地里的活,别让青叶做了,有功夫他多看两本书,对学业有益。”不等林芫花开口,林青叶抢先一步说:“光看书做学问,就是个书呆子,只会纸上谈兵。得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锻炼自我,方能言谈有物。”王有德听了,若有所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一拍手:“赶明儿家里地里的活,得让王茂帮着干点。”
王茂”
姐弟俩到了家,老爸林书润也回来了,提着一条做青团要用的大肥猪肉。林芫花唤弟弟看着锅里的豆沙,别熬干了。林青叶嘴上不耐,屁颠屁颠盯着铁锅,时不时拿锅铲搅一搅,担心糊锅。林芫花则在水井边清洗艾草嫩叶,用鹅卵石研磨捶打出艾草汁。碧色的草汁经过纱布过滤,与一定比例的开水,添上澄粉搅拌。澄粉,就是小麦淀粉。
大晋朝已经出现提取木薯淀粉、小麦淀粉的技术,她制作的鱼丸q弹,便是因为添了木薯淀粉。
经开水烫熟的澄粉泥,稍稍放凉,趁着温热微烫揉成团,呈现半透明质感。熬好的红豆泥盛出放凉备用,清洗好锅子开始熬猪油,林书润帮忙切了半条肥猪肉,熬油。
另半条肥猪肉,打算拿来做鱼糕,上回吃了鱼丸,不过瘾,陆英心心念念着鱼糕,正好做了青团,一并将鱼糕也做了,给夫子们送些。林青叶搅拌完红豆泥,还得捶打鱼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