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定南乡(八)
清枝看中的那家铺子在韶州城的东北角,铺子后头就是浈江。日头一照,江面水光粼粼的,煞是好看。这铺子还是个两层的小楼,原先做的是酒坊生意,掌柜的要回乡奔丧,这才把铺面盘了出来。清枝盘下铺子的当天就捏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嘴也一刻没停下。“楼上用屏风隔开,能隔出四个小间来。”她笔尖点了点临河那一侧,“这儿挂上白纱帘子,客人吃着饭赏着江景,风一吹,帘子一飘一落,多有意思。”
笔锋一转,在楼下区域画了六个圈,“这儿摆六张方桌。“又往边上空白处添了两道长线,“这边放两张长条桌,能坐八个人。”最后笔尖往门口方向点了点,“这儿做账台。“说着指尖又往后方一划“账台后头直接通向厨房,我在前头也能照应着后厨。”画了一阵,她总算放下了笔,拎起自己画的图纸,仔细瞧了瞧,觉得没什么要添改的地方了,便拿到徐闻铮的跟前展开,“瞧瞧,可还有什么要改的?”徐闻铮盯着纸上歪歪扭扭的圈儿和蚯蚓爬似的字迹,嘴角一翘,“挺好,就照你说的置办。”
清枝一听这话,眉眼弯弯地把图纸仔细折好,轻轻按进徐闻铮的掌心,“那余下的事儿可就全托付给你啦。”
徐闻铮将图纸细细收好,眼底漾开了笑意,“放心。”接下来两个月,清枝整日窝在家里,一边炸着荷香小鱼干,一边盘算着食肆开张的菜谱。油锅里的小鱼刚装了盘,她便放下锅铲,净了手,捏着笔在灶台边的纸上添两笔。
算算日子,开张时正赶上中秋前后。
清枝掰着手指盘算着,桂花小饼、水晶脍、五香毛豆这些时令小食自然要备上,可单靠这些还不够。她咬着笔杆琢磨,得研制几道别家没有的招牌菜才行既要镇得住场子,又要让人吃过就忘不掉。徐闻铮这些日子正忙着拾掇铺面,这日路过书坊时,却见大门紧闭,门口还靠着一块烧得黔黑的招牌。
他不动声色地混在人群里,听见几个街坊压着嗓子说道,“昨儿半夜可了不得,突然蹿出几个黑衣汉子,硬是把掌柜的从书坊里拖了出来。”有人接茬道,“那些书啊,全给点了,烧得那叫一个干净,不过好在没烧着隔壁。”
徐闻铮眸色骤然一冷,他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群,转身没入巷口。中秋前一日,清枝的食肆终于开了张。
徐闻铮照着清枝的图纸,将铺子里里外外拾掇得清雅别致。推开铺子大门,迎面是六张黄木方桌,桌面擦得透亮。楼上四间雅室用翠竹和桃木屏风隔开,临江那侧都悬挂着月白的纱幔。江风掠过时,轻纱浮动,带着淡淡的凉意拂过食案。最妙的是最里头那间雅室,徐闻铮特意多挂了一层纱幔,既透光又不会刺眼。清风徐来,纱幔轻扬,衬着窗外波光粼粼的江景,倒比别处更添了几分闲适。
清枝望着眼前的布置,眼睛瞪得溜圆,小心翼翼地问道,“这是花了多少银子?”
她的指尖轻轻抚过桌面,又碰了碰随风轻晃的纱幔,只觉得每一处都精巧雅致。
徐闻铮笑道,“用的都是些不值钱的物件。“他抬眼打量着四周,“这般布置,可合你心意?”
清枝眸子亮亮的,“何止是合心意,这简直比我梦里想的还要好上十倍!”京都城,皇家别宫。
中秋宫宴上,朱红色的宫灯在檐下轻轻摇晃。檐角悬着的铜铃在夜风中铃铃作响,与远处隐约传来的丝竹声相和成趣。天边一轮明月,清辉洒在琉璃瓦上。
殿内金丝楠木的案几整齐排列,文武百官们撩起官袍下摆,依次入席。侍女们捧着鎏金酒壶穿梭其间,阵阵香风在殿中散开。张钺来得迟,外头宫人一声"御史中丞张大人到”的通报传来,殿内霎时静了三分。
众人齐刷刷地往殿门外看去,连正在斟酒的宫女都停了动作,悄悄退至一边。
这位新晋的御史中丞近来可是宣帝跟前的第一红人,宫里宫外的旨意多经由他手传出。前几日刚升了官,眼下正是风头最盛的时候。张钺一路行来,面上始终挂着三分笑意。
遇着前来敬酒的官员,不论品阶高低,总要停下脚步将酒盏接得稳稳当当。仰头饮尽时,眼角的笑里都盛着谦和,全然没有半分骄矜之气。孟相端坐于右上首的案前,见那年轻人周旋于众臣之间,礼数周全,气度从容。不由暗叹,这般年纪就深谙为官之道,日后必非池中之物。虽说眼下张钺的品阶尚低自己一等,可从开国以来,一直有"宰相尊,御史重"的说法,孟相不由得心心中有了几分思量,怕是日后朝堂上的暗流会更加汹涌。
若这张钺不与自己同心,来日少不得要有一番争斗。思及此,他喉间滚过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这长江后浪,眼看着就要把他这个前浪拍在岸上了。
与此同时,孟相身后端坐着的孟清澜,目光也不自觉地追随着那道绛紫的身影,连手中的团扇也渐渐不再摇晃。
刘尚书家的小女儿凑了过来,“孟姐姐,待会儿宫宴散了,可要同我们去后山逛逛?”
孟清澜收回目光,抬手拿起茶盏,浅浅啜了一口清茶,“后山有什么趣处?”
“这别宫后山养着好些昙花。“刘家千金凑近了些,眼里闪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