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指字条儿即可。
其实她跑这些铺子时,第一家挑中的,是自家铺子隔壁的邵记成衣铺,只可惜却在那儿吃了个闭门羹。
邵记家大业大,并不在乎这点儿银钱,向来是从如意楼订购糕饼,如何看得上隔壁这新开的小铺子?它前一任东家,不是才灰溜溜走了没几日吗?不过尹遥却并不气馁,邵记不愿屈尊合作,可她也能借上它家的东风,来为自个儿家的铺子打打广告。
这不是?尹遥在街上送试吃时,若有人问起这糕饼铺在何处,她便指着街边儿那块儿大牌匾,笑眯眯道:
“阿婆,我家名为沈记糕饼,喏,就在那邵记成衣铺隔壁,一绕过去就是,可好找啦!”
就连沙琪玛和莲花酥的字条儿上,“沈记出品"四个字后,亦赫然写着:邵记成衣铺东。
而那“狸奴耳”,也就是现代的小零食猫耳酥,她则换了种办法,专挑干货铺、酒楼茶肆、斗鸡走狗之处,请了店家代为售卖,售得的银钱双方各自分成。自然那包装的袋子上,亦写了沈记的地址,若有吃了还想吃的,便可前来铺中购买。
如今南市这家小小的糕饼铺门头上,已换了新的牌匾。尹遥嫌原来“盛记糕饼铺"五个字实在太过小气,看都看不清,挂了也白挂,便索性只让人做了清清爽爽的“沈记"两个大字儿。虽说在隔壁的映衬下,仍是不怎么起眼,但好歹看得请是什么。
门侧的幌子上,写着“沈记糕饼铺"的字样,至于幌子下面,则仍旧是挂着木饼木铃铛,随风轻轻摇曳作响。
尹遥分光了手上的试吃品,钻回了铺子中:“舅母,咱们的糕饼都备好了吧?”
陆娘子从后厨出来,正端着一大盘儿刚做好的沙琪玛,笑道:“三娘,我刚把做好的沙琪玛切成块儿,正准备包起来呢。”这沙琪玛乃是清代时出现的一种特色糕点,因其口感酥松、味道香甜,在现代时也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连尹遥小时候,也时常会央妈妈给自个儿做些解馋。
尹遥的妈妈尹女士,对女儿向来十分疼爱,对她的要求自然也是欣然应允。这沙琪玛的做法不算复杂,只需先将面粉、鸡蛋、面肥等搅拌在一起,和成比饺子皮儿软些的面团,醒发后按照手擀面的做法儿,制成一条条一指粗、一寸长的粗面条。
然后夹起油锅烧油,待油温六成热时,下锅油炸,中火炸至金黄酥脆后捞出,与葡萄干儿、炒熟的胡麻混合,倒入木模子中,浇入熬好的糖浆,冷却定型后切成小块儿即可。
陆娘子方才便是用尹遥教的法子,做的这盘沙琪玛,切成一个个小块儿后,再三三交叠,摞在一沓裁成方形的纸上,再将纸折叠整齐包起。尹遥在旁边搭手,往上放了片写着“沙琪玛"和“沈记"字样儿的红纸片,再用麻绳交叉绑好,摆到铺门口的台子上。
堂屋里现下还空着,客人进来了也不像回事儿,她前几日便特意请了木匠,重新订制了一张架空的摆台,整个儿横在门面处充作柜台。若是有客人来了,只需站在门口便可招呼售卖,不必非进到铺子里才行。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方才尹遥自个儿回店,也得从下边儿钻进来。台子的一侧,这会儿已放了一溜儿扎好的小纸袋,正是炸得香脆的狸奴耳,旁边儿还放了一小碟子试吃。另一侧则摞着几个精致的木盒,里面放的自象就是莲花酥。
“舅母,沙琪玛也留点儿别装起来,一部分放在铺子里做试吃,再留些我等下拿出去。"尹遥朝她招呼一声。
陆娘子闻言,哎呀一声:“三娘一会儿还去街上吗?这店里若是来了客人,可怎生是好?”
尹遥摸摸下巴,虽说陆娘子下厨是把好手,可她性子比较内向,除了对亲近的人会放松些外,平日里其实不大爱跟陌生人打交道。若留她在店内招呼客人,确实有些难为人了。
这时尹七娘从厨房中探了个小脑袋出来,一脸地跃跃欲试:“舅母,这不是还有我嘛,我帮你招呼客人呀?”
三人正说着话,门外又来了个年轻男子,瞧着应是个大户人家的仆从,朝铺子里扬声道:“店家可在?我家主人要买些你们的糕饼。”尹遥忙放下手里的东西,走过去招呼道:“这位郎君,我家今日准备了莲花酥、沙琪玛、狸奴耳三种糕饼,不知是您要哪种呢?”“我家主人方才在成衣铺中,尝了你们家的什么酥,便着我来买几盒。”尹遥一听就明白了,笑道:“郎君说的是莲花酥,一盒共有六枚,售价六十文,敢问郎君要几盒?”
好家伙,这糕饼竞如此昂贵,男子吓了一跳,虽说主家不在乎这点儿银钱,但他却颇为不忿,撇撇嘴道,“这么小一间铺子,能有什么好糕饼,一枚就敢要十文钱?要我说还不如去如意楼。”
尹遥不与他分辩,只是拿起猫耳酥试吃的碟子,笑眯眯地递了过去:“郎君,咱们家的糕饼最是丰俭由人。这狸奴耳的味道也很是不错,您尝尝看如何?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见她如此笑意盈盈,男子面上有些讪讪,拿了一片儿放在嘴里品尝。
哟,还真别说,这小零嘴儿看着不起眼,却是越嚼越香,若是当值无聊时来上半袋,就着一壶小酒,岂不是赛过神仙?不过这玩意儿不会也要好几十文一袋吧,那他可吃不起!